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

京都修行週記 之五:插花也是瑜伽的實踐

撰文者:Lu

京都的插花課,由前輩Ms. Shantimayi所指導。

插花的過程就像冥想一樣,需要專注、辨別。
現在手上的花材,哪一面最美麗?
怎麼樣能把它最美的一面展現出來?
如何讓每一種花材都展現出最美的那一面,而且彼此又能互相配合呢?

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

心和四種意識

摘選自Mahayogi Yoga Mission出版品〈瑜伽的福音〉
© Mahayogi Yoga Mission 保留一切權利

我們的內心並非圓滿而永遠不變。
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均不相同。
即使是同一個人,三年前和一年前也是不同的吧。
或者,今天與昨天的自己也是不同的。
所謂的心如同這個世界般不停在變化。
是我們用五官所認識的世界。
但是,即使將這個世界分割、切碎,或解剖我們的身體,也無法找到真實。
為什麼呢?因為並非屬於物質層面。

心盼望著幸福,究竟是在變幻無常、不真實中看見幸福?還是在真實中看見幸福呢……

夜裡的夢是反映日常經驗而創造出來的世界。
那與現實中白天的世界沒有太大不同。
為什麼呢?因為兩者皆是心製造出來的。
瑜珈行者們發現心有四種意識:
  1. 醒著的意識
  2. 夢裡的意識
  3. 熟睡的意識
  4. 對於前三種意識全然知曉的意識
證據在於,現在你的心智正被第四種意識所觀看著。

平常我們會不慎將第四種意識與心智同化,而無法區分。
假使一直將第四種意識視為心智……,會逐漸迷失自己。
這是實現「我是誰」的關鍵。
我並非這個軀體也非心,而是知曉一切的純粹意識
這個世界裡的經驗,毋寧就是教導這一切的教材。
了悟真實是目的。

我們每一個人皆是神聖的存在。




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

那晚的勝戰

撰文者:Lynn

tapaḥ 嚴格的修行:克服冷熱、愉不愉快等等的所有生理上和心理上之二元性。

「為了能夠面對,進而克服我們對事情的喜歡、不喜歡,愉不愉快等內心的二元性變化,
鍳於大家一般不愛掃廁所,所以明天早上冥想完,妳們要掃廁所,並做為每天的工作。」
這是第一次到京都的當天晚上,從瑜伽前輩那所接受到的訊息,
欣然接受下, 我不知道這其實只是一切更大考驗的前奏。

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

練習日記01——真實面對

某個星期三下午,在216巷所看到的天空

編按:此篇文章為Vivi個人的經驗與過程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旅程與道路,但是確實是朝著相同的方向前進。希望我們最終都能到達真實之境。

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摘選自Mahayogi Yoga Mission出版品〈瑜伽的福音〉
© Mahayogi Yoga Mission 保留一切權利



愛就是奉獻,

為了他人的幸福而貢獻自己。




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

京都修行週記 之四:さまらさ料理課

撰文者:Lu

上星期天(10/11)我參加了一堂
Mahayogi Yoga Mission的「さまらさの台所」料理課。
飲食是我們生活裡重要的一環,延續我們的生命,也幫助我們調節身心健康狀況。
さまらさ(sa ma ra sa)料理課程裡,以瑜伽對於飲食的觀點為基礎,
同時介紹如何以當季的食材做出簡單又美味的料理。

這次的料理是茄子、南瓜和油豆腐的味噌煮物~

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

行動瑜伽 part 1 工作的祕訣(下)



撰文者:Sananda
文章來源為MYM New York網站
© Mahayogi Yoga Mission保留一切權利

放下執著,仍然能夠從事各種事情。

事實上,不執著做起事來反而更容易,

因為無論你的所做所為是否會結出甜美的果實,

你都會全力以赴做到最好。

這就是工作的秘訣。

—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



沒有人能否認行動,只要我們在這世上擁有實質的肉體,行動是不可避免的。我們知道那些開悟的聖人,在他們開悟以後,仍然持續地行動著。佛陀在開悟後,仍到各個地方和區域給予教導、引導著許多人。近代的聖人們,例如 Shri Ramakrishna和 Shri Ramana Maharishi,他們的生活被忠誠的弟子們記錄著。透過這些寫下來的事蹟,我們可以學習並感受他們的生活與鼓舞人心的精神。我擁有貼近Shri Mahayogi的機會,在他的身邊,親眼、親耳、親身經歷了聖人的事蹟。在聖人的行動中我發現了一個秘密。


Shri Mahayogi身處與我們相同的年代,他的行動是與很多人會面。然而,他的心總是平靜和堅定,當然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他一直處於真我(True Self),因此不受任何外部的影響;但是我們也可以說,Shri Mahayogi以身示範,向我們顯示著不變的證據─心智在執行各種類型的行動時,仍然可以保持平靜。


讓我們一步步來拆解人類行動的過程:首先,出現了一個細微的觀念或想法,隨著這個想法增長,它成為語言而後付諸行動;行動為想法的整體形式,同時這兩者是無法分開的。要進行「正確的行動」指的是用「正確的態度」或「正確的認知」行事。在瑜伽裡,正確的態度就是無我和無執念。


不帶著執著的行動,就是行動瑜伽的秘訣。

—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


Shri Mahayogi教導:工作的秘訣就是不執著於行動的結果。執著於結果意味著在心中烙下強烈的印記,這會導致心智強烈的躁動;同時,這個波動會使心產生下一個業。


不執著於行動的結果,則意味著心智不會對結果有反應,也就是心從行動的束縛中被釋放,並完全的自由了。於是內心就能永遠平靜,且不再產生新的業。


聖人們不被心智所影響,所以不執著於任何結果,因此無論他們做什麼,內心都能保持平靜。我們作為實踐者,心智常常對於結果有所執著,然而,透過不執著的練習和紀律,引發執著的力量(來自無知和欲望)便會被弱化,然後消彌於無形。


我們手頭上的工作,是為了考驗我們的心智;因為曾在內心埋下的種子,讓這個工作來到我們面前。瑜伽教導我們,「不執著於行動的結果」這件事情是可能做到的,因為瑜伽教導與練習所帶給我們的影響,就是消除我們對工作成果的期待。


行動瑜伽的實際練習和紀律


一步一步地練習與自律,就像練習奉愛瑜伽或勝王瑜伽一般,

你練習得越深入,行動瑜伽就會展現地更強大。

 —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


當我們討論行動瑜伽時,需要思考的要點是,它與其他瑜伽路徑有什麼共通之處。


首先,對瑜伽的熱情是最為重要的。如果我們全神貫注於行動背後更高的意涵,並得到啟發,這樣會更容易練習與規範自身,以達到不執著於工作的結果。就像我們墜入愛河時,內心都被對愛人的思念所佔據,而忘卻了我們手頭上的工作。同樣地,對瑜伽的熱忱可使我們只專注於工作本身,而對於工作結果毫無興趣;因此瑜伽學習者從來不會忽視任何工作,而是全神貫注地在工作。所以,必須培養對瑜伽的認真態度和真正熱情。


基於這些理由,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瑜伽的教導,尤其重要的是,嚴謹且細緻地訓練心智去明白真理。衡量是否為「正確的行動」的唯一標準就是「真理」,儘管真理是超越心智的,但在初始階段,真理仍必須透過心智被理解,最終才能消滅心智的無知。


藉由教導心智何謂真理,心中的執著便會自然地被消除。

 —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


此外,透過體位法和呼吸法鍛鍊身體及練習冥想是必要的。剛開始練習瑜伽時,必須將修行的重心放在勝王瑜伽(Raja Yoga)上並且學習控制心智,一旦對於真理的學習與實際的修行淨化了我們的心智,接著心智就能專注於瑜伽。


行動瑜伽的修行是在每天的日常行為和工作中去實踐的,日常生活即是在測試我們瑜伽學習的深度。由於上師的教導或冥想的練習,波動的思緒因而穩定了,這樣穩定的狀態應該持續在工作之中,一個人必須用等同專注於冥想的態度來工作。在冥想的過程中,以單點專注來平靜各種不同念頭的這個方法,也應該運用於工作之中。在冥想中我們專注於單一的對象,但在行動瑜伽裡,我們專注於工作本身。心智和身體是工具,藉由瑜伽的練習與紀律可讓心智和身體精煉地將工作做得更出色。


如果工具的運作功能不佳,不可能做好工作。當我們工作時,我們需要有意識地把我們的心智集中在行動上,守護著我們的心智,避免讓無用的想法進入。無用的想法包含了我們的喜、惡、抱怨和對於工作結果的執著。當心中懷有不必要的想法,心智的力量會消散,便不可能有好的工作表現。換句話說,心智因被工作吞噬,變得無法維持平靜,當沒有這些潛藏的、不必要的想法時,工作自然而然就會水到渠成。


舉例來說,由於我一直忙於公司的工作,手頭的工作不斷地來去,就像河流般流進又流出我的身體和心智。假若我的心智被捲入水流之中,心智就會失去了平靜,陷困在工作的漩渦裡。事實上,工作有它自己的流動,是不需要心智去涉入的,心智只要單純地專注在參與工作就足夠了。秘訣就是不執著並且不掌控。「簡單而平靜地採取行動」是Shri Mahayogi時常耳提面命的,也是我們需要練習的。然後,不管一個行動是如何深刻地被執行著,人們的心智必須提升保持平靜的能力。對於竭盡努力後所發生的結果我們無力改變,如果真有必要,不如迅速地辨別和反省過去的行為能如何改進,才有助於下一個行動。


事實上,這些練習和規範並不容易。現實中,當我們工作時,想法不斷地出現:「我累了」、「我不喜歡我的工作」、「假使我失敗了會發生什麼事?」或者「我希望我的工作是成功的」,並且在看到工作的結果時,我們會感到高興或失望。


瑜伽的練習與紀律是要我們放棄這些想法,並專注在眼前的工作上。藉著明辨什麼是不真實與不必要的,可以明確地專注於完成我們被賦予的工作,這無關乎工作的型態,只要我們做到自己身體和心理的極限,便是苦行。


無論被要求做什麼類型的工作,我們應該在各種情況下做到完善,這是瑜伽修行者克服二元性的行動。去超越所有的條件並且去實踐,這就是一元性,也是開悟的狀態,這樣的練習對於行動瑜伽來說是必要的。


根植於內心的欲望使得心智不由自主地對行動的結果做出反應。

因此,為了要不執著於結果,行動的動機必須是無私的。


從心智對於行動的結果是否有任何反應,可以作為判斷行動是否自私的標準,也就是說,是否對「成功」感到喜悅,是否對「失敗」感到悲傷。如果喜悅與悲傷出現在你的心中,這意味著你並不是以瑜伽的態度來執行工作。

 —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


如果我們的心智被行動的結果所擾動,那我們就必須辨別這個擾動的根源是否出於真理,如果不是,就捨棄它。如同Shri Mahayogi在教導裡所傳達的,大部分的起因可能是基於我們的自我意識、欲望與好惡。


從這個觀點來看,行動瑜伽糾正了我們面對日常生活的態度,並鼓舞我們積極生活。


追根究柢,行動瑜伽就是徹底地實踐勝王瑜伽(Raja Yoga)中的對外持戒(yama)和對內精進(niyama)。


當我們越深入瑜伽的練習,被授與的工作便將更進階。當我們的身體與心智越淨化,能提供的服務將更細緻,超越該職責被過往經驗所創造的應有義務。這樣的瑜伽行者得以更積極、明智和善巧地服務他人。他們的行動,超越了自己的業。


在行動瑜伽中,除了練習在行動中不執著地去完成自己的義務外,事實上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境界便是自我犧牲—這是行動瑜伽真正的教導,在之後的文章中我將會進一步討論。


每一個行動都是為了淨化。

當不帶有意圖和勉強的無私行動出現,心智便被淨化,

接著思想和行動就成了愛或服務他人的表現。

 —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


聖典《VYADHA GITA》經常引用一個屠夫的故事作為行動瑜伽的例子:屠夫是印度種姓制度裡的最低階層,但是他忠實地盡了義務,並用最大的努力來照顧年邁的父親,最終,屠夫達到瑜伽的最高境界。 (參照Swami Vivekananda所著的《KARMA YOGA》)


Shri Mahayogi以驚人的專注力工作著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,無論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,所有的神經和感官都是專注集中的,而且,他對結果毫不在意,這令我深深地景仰。他工作時是如此的輕鬆、即時、全面且徹底,沒有浪費任何東西,也沒有不規則的呼吸,只有完美地完成行動。他是帶著理解所有其他人的立場而行動的,我從來沒有見過他為自己的利益而行動,他的教導與行動是完全一致的。


■回顧複習:行動瑜伽 part 1 工作的祕訣(上)

■延伸閱讀:行動瑜伽 part 2 自我犧牲(上)
行動瑜伽 part 2 自我犧牲(下)

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

如何愛人

翻譯Shri Mahayogi之語,摘選自京都2015.06.07(日)真理問答  於京都
© Mahayogi Yoga Mission 保留一切權利



Vivi(Radha):如果去愛著誰,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?


Yogi:(沈默一下)為了對方的喜悅,溫柔地、竭盡全力去做自己所能做到的。


Vivi(Radha):有時候,這樣的付出會變成像是自己對他或她單方面的愛。


Yogi:在這個世界上,這是沒辦法的事。日文裡以「十人十色」這個詞彙來表達,可以理解為,如果有十個人,十個人的內心世界裡所描繪的夢想或展望都是不一樣的。






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

京都修行週記 之三:學習讓心智閉嘴


撰文者:Lu

Shri Mahayogi教導我們,呼吸和心之間有密切的關聯性,
情緒起伏時,呼吸會變得紊亂;平靜下來時,呼吸也會變得平穩。
藉由體位法的練習,我們可以控制身體,進而控制呼吸,然後就能駕馭我們的心智。
(可參考MYM紐約部落格的這篇文章

上週二(9/29)晚上,我第一次對上述的教導有深刻的體會。

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

婚姻


摘選自Mahayogi Yoga Mission出版品〈瑜伽的福音〉
© Mahayogi Yoga Mission 保留一切權利



即使結了婚,仍可到達開悟的境界。

婚姻之所以被認為是開悟的阻礙,
是因為兩個人本來有各自不同的業(Karma),
互相結合後常常會因此迷失人生的目的;
此外,若是所有的能量都為了取悅對方、為了生活而消耗殆盡,
這可能會讓我們陷入奴隸的狀態。

反之,如果兩個人有相同的理想,抱持著信仰,
互相幫助而持續靈性修行的話,開悟仍然是可能的。
結婚應該不只是肉體上的結合。


Krishna & Radha



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

冥想/辨別後、請放下


摘選自Mahayogi Yoga Mission出版品〈瑜伽的福音〉
© Mahayogi Yoga Mission 保留一切權利
所謂的冥想,在瑜伽心理學裡分成三個階段

最初,是把心繫於特定場所或對象上的「專注」。

其次,當心專注於同一個對象上後,在一條脈絡上延伸下去就稱為「冥想」。
最終,當心的主體性消失,而僅僅成為客體時,就被稱為「三摩地」。

心智總是藉由煩惱、無知、自我所形成的觀念而建立起主體性。

對此,冥想・三摩地就是將主觀捨棄,而以直覺去認識客體本質的智慧,這是真正的智慧。
而真正的智慧是完全不同於藉由學習而得到的知識。

例如,試著對「神」冥想。

然後伴隨著主觀,每個人喜好的神明或者惡魔會顯現,
而當主觀消失時,才會體悟真正的神。
你企盼實現什麼呢?是業(Karma),或者是「真理」呢?

因此,對真理的追求、真我的探究、或是對神的信仰和愛是不可缺少的。

必須對於上述三者去真摯的學習、思考,然後冥想。
在持續的冥想中去發現真正的智慧。
用這份智慧去辨別潛沈於心底的煩惱、無知、自我是否為真實的。
把不真實的東西除去,這就是放下。

如此一來,全心全意所做的專注就變成冥想,冥想中產生真正的智慧,並藉此將無知或自我捨棄。



如果徹底放下的話,
在那裡將有唯一的「真理」吧。因為唯獨「真理」存在。
在那裡將有唯一的「神」吧。因為唯獨「神」存在。
在那裡將只有「真我」吧。因為唯獨「真我」存在。
而你就是「祂」!

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

勝王瑜伽:體位法 Raja yoga:Āsana



撰文者:Endo (Mirabai)
文章來源為 MYM New York網站
© Mahayogi Yoga Misson 保留一切權利


瑜伽的目的


瑜伽的目的就是實現真實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瑜伽的福音


直到我讀到這段文字以前,我認為所謂「生命的目的」,是每個人去追尋他們自己所想望的。


我曾經非常努力地去尋找可以成為自己生命目標的東西,然後在找尋的過程中,當我逐漸瞭解瑜伽,並且聽到Shri Mahayogi所說的話,我感到非常震驚,我長時間尋找的答案就在這裡,且如此清楚明白。


這些是我從未聽聞的文字,卻立刻擄獲我的心,縱使在當時我不知道它們的意義,但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感覺,這些殊勝的文字與我們的存在本身有關。


我感到由衷的欽佩與企盼。


心智的控制


《瑜伽的福音》傳承了瑜伽的智慧與實際體驗瑜伽的方法:當心智靜止下來,真理會被揭露。


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智不斷地在變化、行動、被干擾,那麼我們該如何去控制這個永不休止的心智呢?


自古以來,勝王瑜伽(Raja Yoga)的練習不斷地教導我們:透過控制Prāṇa來控制心智。Prāṇa翻譯成「氣」(生命能量),這是整個宇宙開展的原始能量。我們的身體、心智、呼吸皆藉由「氣」所活化,彼此間有非常緊密的關連,去細想我們的日常生活,很容易可以觀察到:

當我們亢奮時,呼吸會變的不規律;當我們開心時,呼吸是平順的。

勝王瑜伽關注這一點,並試圖透過控制呼吸這個方法來控制心智。


在開始時想要去改變呼吸並不容易,Shri Mahayogi用一個簡單的譬喻:「心智是風,呼吸是水,而身體是冰塊,他們都是H2O;然而,要抓住風是困難的,因此我們透過體位法(Āsana)的練習去控制最容易的那一個,冰塊或是身體。假使我們這麼做,水(呼吸)會依循這個容器(身體),當呼吸被控制住時,心智也會被控制。」


體位法意即「瑜伽的姿勢」,起初我們會感覺身體更強壯和健康,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們的呼吸變得更長與安定時,所帶來的影響是,心智逐漸進入一種安定的狀態。


體位法的練習


Shri Mahayogi教導我們要每天練習體位法,為了改變長久以來養成的不規律呼吸習慣,必須建立每天的練習。但是建立一個「每天的練習」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啊!

 

我花了一段時間才建立起每天的體位法練習,並經驗過心智的平靜,那是體位法所帶來的效果。理智上,我理解每天的練習是「必要」的,但試著確實去執行時,我的心智開始抱怨:「我應該要放輕鬆點,因為我今天很疲倦」,或是「我不確定它(每天練習)在日常生活的實質影響」。


心智竭盡所能地試著找理由,並試圖避開每天的體位法練習,然而,有一天我意識到這樣的態度並不單只對於體位法,而是生活裡所有的面向,而我一直是以這樣的心態因循生活著,直到下定決心面對自己不再逃避,我終於可以迎戰每日的體位法練習。之後我開始建立每日的體位法練習,並且依它調整每天的生活,包括工作、飲食也開始改變。


持續每天的練習並不容易,無論我所處的環境或條件如何,我約束自己的心智,避免它逃往舒適安逸的方向,並且強迫自己實踐。起初,這是一場持續的戰鬥,然而,我越堅持練習,我的身體就越健康、越輕盈,那些真理的教導,也就是聖典中起初讓我感到晦澀難懂的文字也就越清晰,越深入我的內心。


儘管我從不曾懷疑,這是透過多次與Shri Mahayogi的會面和聆聽他的教導所發生的,我也深信每日的體位法練習,逐漸使我能夠通過穩定的呼吸和心智來傾聽。擁有實際的體位法練習成效後,促使我往下一個階段前進,當我漸漸熟悉冥想的練習,我的信念開始成長,雖然當時沒有意識到,但體位法在我心中建立了走向真理的基礎。


 體位法真正的意義


在建立起每日的體位法練習之後,把自己的生活計畫配合體位法練習來安排變得相對簡單,儘管如此,我發現體位法像是一面反映著我內心的鏡子;易變的心智狀態直接反映在我如何面對體位法的練習、呼吸的深度和專注的程度上。體位法是一場不斷地面對自己,和超越自我極限的戰鬥。


這些過程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。

我不斷地問自己,什麼是我真正想要的?


並不只是心智的平靜,雖然這是我起初上課的原因,但其實是有更深遠且更珍貴的……,我開始希望有一天「實現真理」會成為我的人生目標。我持續默默地練習,勤勉且規律地把體位法當成履行我的義務一般,這曾是相當單調、乏味、沈重的工作。


當持續練習一段時間, 某段時期我曾因身體狀況無法練習體位法,突然之間,我失去了生活的重心,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轉向了日常活動。


然後我意識到,我無法說自己真正地在練習瑜伽。只有當我練習體位法時,我才覺得我在練瑜伽,但當我不做體位法時,心智就擾亂不安。而且當我坐下來冥想時,由於各種想法的湧現,很難集中注意力。藉此,我瞭解心智和身體是如此需要體位法的支持。


我強烈的感受到,必須要正確地理解體位法的實質意義。


Āsana意指坐姿。坐姿必須是穩固而舒適的,為此發展了無數的體位法動作,所有的體位法都是為了這個單純的坐姿,即使有些看起來像雜技。

——瑜伽的福音


體位法的練習,是為了在冥想時我們的身體能舒適地坐著,我重新思索文章開頭所提到的瑜伽的目的——實現真理。


然後我理解了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導向這個唯一的真理。我渴望更深沈的靜坐、更高的熱情和堅持、看見唯一的真理,原本練習體位法的那種沈重義務感,轉變成了一種感激,感激能有如此珍貴的時光用在自我成長的靈性修練上(Sādhanā)。從那時起,我持續練習體位法。雖然我開始練習的初衷是為了能夠面對自己和挑戰自己,但後來我的練習態度昇華為對Shri Mahayogi的存在感到喜悅,並感恩有他如此殊勝的指導。


體位法絕對能平衡身心,讓我們為下一階段的「冥想」做好準備。透過實踐,任何人都可以體驗到這無窮智慧的偉大。


體位法是來自古代瑜伽士和 Shri Mahayogi充滿祝福的禮物。